中国美术学院孔令伟教授为我校师生作线上学术报告会

发布者:杜霞发布时间:2022-12-06浏览次数:1837

近日,美术学院邀请中国美术学院孔令伟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“谈早期山水画”的线上专场学术报告会。此次学术讲座为学校美育讲坛的第七场,美院师生、校外美育浸润计划基地的中小学教师代表以及全校近300名师生线上参加。

孔令伟以“古贤图像与早期中国山水画”主题,主要从题材、图式与手法、传统的形成等三个方面来阐述。他指出,树下人物,或者“树下古贤”是中国绘画史中的一个独立样式。早期山水画中的树下人物不是普通人物,而是古圣先贤,是垂范后世、足称人格典范的历史人物。南北朝及之后流行的“时贤”图像——如竹林七贤,则是去古未远的历史人物。以晚唐五代早期山水画为例,在卫贤的《高士图》中,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明确的节点,即古贤和山水图形的完美组合,传为丘文播的《校书图》及传为董源的《溪岸图》应该都属同一类型。

讲座中,孔令伟强调,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画科之首的位置。树下人物和山水图形的组合,是中国早期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,也是我们考察后世山水画基本图式的重要起点。中国山水画一直就不是纯粹的“风景”,一直未脱离人的世界、历史的世界、纪念性的世界。无论是具体的人物形象还是人格的象征物,都是中国山水画中挥之不去的元素。

孔令伟总结道,圣贤人物进入山水,与神物灵怪从山水图像中逐渐消失是同步现象。圣贤的出现,也意味着山水也带有了历史纪念性,带有了价值的导向,带有了对理想人格进行自我投射的含义。我们一直在寻找独立意义的山水,即不含人物形象,类似与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出现的独立意义的风景画。人物进入山水画,这种结合似乎是一个渐进过程,由“拼贴”到融入;写实和写意纬度的考量是明代以后才明确提出的,也道出中国绘画的脉络;商业化一方面让绘画不断推进,另一方面也有了消费化趋势。

孔令伟还与师生进行了线上互动,回答了教师在研究领域的困惑和同学们在山水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。讲座带领大家一同欣赏古贤图像与中国早期山水画,分析其中折射出的理想人格与价值导向,感悟古贤与山水相融的自得其乐、慷慨洒脱。

孔令伟,教授、博士研究生导师,中国美术学院艺人文学院副院长。译著《历史及其图像:艺术及对往昔的阐释》入选2018年“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”奖,收入商务印书馆“汉译学术名著译丛”。专著《风尚与思潮——清末民初中国美术史中的流行观念》获浙江省第三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。专著《悦古》获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。另发表《近代中国的视觉启蒙》《观念的拟人化及相关问题》《畏兽寻证》《新史学与近代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兴起》等多篇专题论文。

供稿:美术学院

编审:张建军、胡荣